136小说网>>都市 >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全文阅读 > 第12章:善忍善听,广采博纳

配色:

字号:

第12章:善忍善听,广采博纳

当时,长江实业的地产业每年的盈利已非常可观,生产塑胶花获得的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但是,李嘉诚先生仍在生产小额的塑胶花。这其中没有别的原因,这是李嘉诚先生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我们租得长江大厦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那些老员工仍旧没有离开长江,李嘉诚先生把他们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人不解,认为随着公司的发展,淘汰部分员工是正常的事,李嘉诚没有必要始终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但李嘉诚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塑胶花厂停产之后,李嘉诚又把塑胶厂的员工安排在了大厦里做管理。对此,人们也发出了疑问——普通员工能做好管理的事吗?李嘉诚解释说:“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钱,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这点足以说明,李嘉诚对老员工真的是很念旧的。

还有人对此做法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可贵。在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之后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对这一说法,李嘉诚也不敢苟同,“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在现代企业,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来形容李嘉诚的这番话,因为商人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只以赚钱为行事的出发点,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但不管李嘉诚是真心实意的还是收买人心的,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商人本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辞退员工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商场中无情的一面。但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正是这一部部人情戏让长实内部获得了人心的巨大凝聚力,同时也获得了生意上的丰厚报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要想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老板就必须善待他们,多为他们考虑,特别是跟随多年的“老臣子”,用极小的代价就可换取他们的忠诚之心,使他们“士为知己者死”,为你效死力。

“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整个公司”,这是李嘉诚提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深思。细细想来,事实确实如此,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同心协力、卖力苦干,本事再大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假如企业老板深谙这一道理,处处为自己的员工着想,那么员工们将心比心,也会十分乐意为你卖力的。结果就是这家企业更富活力和凝聚力,大展鸿图的日子也就指日可待了。

善忍善听,广采博纳

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

———李嘉诚

“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之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狡兔三窟”、“鸡鸣狗盗”、“土偶木梗”等等,我们信手就可拈来许多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以说,取他人之谋、得“客卿”相助是孟尝君成大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就十分推崇孟尝君的取他人之谋的做法,他说“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

当然,作为一家大型公司的最后决策者,你一定要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相当深的了解,拥有尽可能多的knowledge知识。不然的话,你的判断力一定会错。但俗语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够虚心听听别人的意见,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专家学者,或许会有新的惊喜。

李嘉诚为人虚心坦诚,心胸宽广,在缔造商业帝国的过程中,不但善听公司内部人员的意见,而且还积极听取公司外部人员的对自己有用的建议。坦率地讲,李嘉诚之所以能有后来夺人眼目的辉煌,他人之谋的贡献不可磨灭。

在一次接受《明报》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被问道:“您的智囊人物究竟有多少呢?”

李嘉诚微微一笑,“很多,数也数不清。凡是跟我打过交道的人,都可以说是我的‘智囊团’。远的不说,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听到这话的提问记者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李嘉诚此话因何而来。

原来,长实集团在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时,选聘了《明报》旗下的广告公司作为该别墅群的宣传代理商。接到生意的广告公司,为了掌握有关别墅的第一手材料,便派人到别墅现场察看。

看着眼前这一座座颇具欧洲典雅风格、又不失中式豪华的漂亮的高级别墅,广告公司的人除了赞叹还是赞叹,真为自己能够代理这样质优貌美的别墅群感到高兴。然而,广告公司的人不愧是打造宣传片的高手,在如此近乎完美的外表下,他们还是发现了别墅群的不足之处——因为地处开发新区,道路交通不是很健全,全是土路。若是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会泥泞不堪,走起来十分不便。

李嘉诚那段时间正忙于处理一桩很大的生意,无暇顾及新别墅群的发售情况。

察看过别墅群现场的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员回来后,向李嘉诚陈述了自己的建议:别墅本身无可挑剔,但周边道路还有待完善,可不可以等路修好之后,再正式向外发售?如此,既可给买家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又可加大提升别墅单价的筹码。

听到这个提议的李嘉诚喜不自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你们比我更聪明,我入行这么多年,本该想到这一点,结果还是忽略了,多谢你们的提醒,我们就照你们说的办。”李嘉诚采纳了广告公司人员的建议,结果,这片别墅群卖得出奇的好,并且获得了比预期更高的收益。

在之后修建大坑龙华花园时,李嘉诚不忘前车之鉴。在准备发售之前,先把小区内的基础设施都配备齐全,还在四周种植了花木,楼盘很快就销售一空,大受消费者欢迎。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也有力所不及和大意疏忽的事,李嘉诚超人智慧的源泉就在于他能够总是抱着一颗谦虚之心,广采博纳,融兮众智。

知识改变命运

中国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传统流传的智慧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早早就知道,投资在知识上是有所回报的。

——李嘉诚北京工业大学综合科学楼启用仪式致词,2003

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

我从不间断阅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有时你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

就学识来讲,有所取,有所舍。电视要看少一点,小说要少看一点。跟你的行业有关的你一定要看,保持充沛的精力,脑子要静下来,不要太烦。

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要对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才可。

如果一个机构没有掌握跟自己行业有关的最新信息,领导者就极容易判断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求知心切,坚持“抢学”

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那时候,人家是在求学问,而我是在抢学问。

———李嘉诚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迅速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39年6月,李嘉诚的家乡广东潮州被日本轰炸机侵袭。为了逃离战火,李嘉诚跟着父亲李云经仓皇离开家乡到香港谋生。在逃难之前,李云经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李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在家乡备受人敬重。但“七七事变”的爆发改写了千万人的命运,像强烈的龙卷风一般,把家族、个人从原本赖以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来,旋转蹂躏后,抛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诚就是其中之一。

香港是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商业社会,小学校长是没有价值的经历,李云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在潮州虽不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彻底过去了。几经波折之后,李云经在一家潮商开的公司里找到一份小职员的工作。但收入微薄,为了养活全家,他只好拼命工作,终因劳累过度而染上了肺病。在1943年冬天,李云经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那一年,李嘉诚14岁。

残酷的现实迫使正处于求学阶段的李嘉诚中止了学业,开始了他从商的第一步。

经过千辛万苦,李嘉诚终天在一家茶楼里找到了一份堂倌的工作。一个14岁的孩子,历经家道中落、漂流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迫使小小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李嘉诚感到自己“仿佛一瞬间被迫长大了”。

书香门弟的熏陶,使李嘉诚抱定了一个信念,仅仅靠茶楼薪水养活全家不是自己的目的。要彻底摆脱生存维艰的困境,出人头地,必须学习文化知识。因为文化知识不但是一个人的能力之本,而且还是深造和达到高深境界的前提。没有知识便成就不了大事业。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以上。那时的李嘉诚常常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但到家后,李嘉诚就立即忘记了工作的辛苦,马不停蹄地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生活的艰辛磨练出李嘉诚坚强的意志,使他终究没因香港战乱而放弃拼搏。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但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摆脱不了现实的穷困,无钱买教材又成了李嘉诚读书路上的又一“拦路虎”。靠工资,不可能,因为他的工资本来就微薄,除去全家生活开支和弟妹的学费,根本就剩不下几个钱;去借,不可行,因为他自小就心性高傲,不愿受人施舍,欠下人情。

可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头脑灵活的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家具有二手的,汽车有二手的,那图书是不是也应该有二手的呢?通过留心考察,李嘉诚在街头找到了一家专卖学生用过的旧教材的廉价书店。

有限的钱使李嘉诚想多买几本旧教材都成了奢望,每次,他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他又折上折再把这些旧教材卖给书店。然后再将所得的钱买回“新”的旧教材。如此,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李嘉诚的经商头脑可见一斑。

拿起破旧的教科书,李嘉诚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无数昏黄的油灯下,他摸索教学、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李嘉诚的一位友人这样说道。

每当向人谈论起这件事情时,李嘉诚总是一脸兴奋地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那时候,人家是在求学问,而我是在抢学问。”

并非只是在打工期间,李嘉诚坚持“抢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就是在创业期间,在营造自己的“商业帝国”期间,虽然李嘉诚不得不花太多时间去处理生意上的事情,但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依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坚持看书学习,常常学到更深夜半。直到现在,年逾古稀的李嘉诚仍爱书如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书。“没有上学对他来说是正面的,因为‘不足感’缠绕在心里,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学习能力特别高。”李嘉诚友人评论说。

有位外商曾经问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靠的是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靠学习,不断地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活到老,学到老。”

李嘉诚坚信:“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李嘉诚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取中前行,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经商上,都显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超人”气质。

知识改变命运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李嘉诚

在现今世界,知识和资金等同,是发明及开展未来的基础,会在无形间推动蓬勃的经济商机,让人有更好的选择机会,让人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出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的著名论断,就很好地诠释了知识的重要性。

别人不说,单是在亚洲首富李嘉诚身上,知识的重要性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14岁就被迫中断正统学校教育的人,在60多年未间断的自学纪律下,拥有了不同格局的学识,创造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巨大的商业帝国。李嘉诚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深信不疑,他的财富因此而来,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个知识主义者。

18岁那年,李嘉诚为了寻求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离开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应聘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五金厂,做了一名普通的杂役小工。

一天,他所在的五金厂老板急需给朋友发一封信件,可文书那天偏偏有事请了假。被迫无奈的老板只能抱着试试着看的心态对手下的几个职员说:“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转向了一旁的李嘉诚,“他能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老板看着面前这个未满18岁的小孩子,有些担心,但苦于没有办法,老板把纸和笔递给了李嘉诚。

只半柱香的工夫,李嘉诚就把信写好了。信发出后,老板的朋友赞不绝口,“没想到你手下还有一位这么能写的高手啊,比原先那位先生写得好多了。”这件事让老板对李嘉诚刮目先看,很快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管理货物进出。

其后,李嘉诚又从货仓管理员,转为走街的推销员,因业绩突出,第二年就被提升为工厂总经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写字楼职员。

“知识改变命运。”每当李嘉诚回忆起这段往事,他都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自己当时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也不通顺的话,也就得不到‘货仓管理员’这个职务。那个职务让我懂得了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了管理货品。” 

李嘉诚的学历并不算高,但他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争取机会和发展事业。李嘉诚曾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知识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是再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的。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还指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单纯的书本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使用、在于创新、在于活学活用。书本知识只有和人生的历练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改变和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才能成就大事。谈到此,李嘉诚很兴奋地说了他当年的一段经历:

当我22岁开始自筹资金做生意,有一家贸易公司向我订购一批玩具输往外国。当时货物已卸船付运,可向对方收取货款。忽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来电通知,外国买家因财政问题,无法收货,但贸易公司愿意赔偿损失。根据我的判断,这批玩具很有市场,不愁顾客,所以那次损失我并没有向对方追讨,并与对方说:“日后若有任何生意,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

在我开始转营塑料花的时候,我没有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一位美国人突然找我,说经某贸易公司的负责人推荐,认为我的厂是全香港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厂,这令我一时语塞,因为当时我的厂房并不太大。后来我才知道,从前那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认识这位美国人,告诉他我是完全值得信任的生意伙伴,为我说尽好话。这位美国人最后给我6个月订单,更成为我的永久客户。他们所需的塑料花逐渐地全由我供应,我的塑料业务发展一日千里。

“吃亏是福”是李嘉诚待人处世的原则之一。做生意不怕吃亏,但这种“不怕”也需要以市场知识为依据,暂时看起来是吃亏的,但长远下去却是有利的。

知识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磨砺眼光,增加判断力。如果当时李嘉诚选择接受贸易公司的赔偿,那他所得到的也仅仅是那笔有限的赔偿费。但李嘉诚并没有这么做,他根据自己拥有的市场知识对那批玩具市场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是这批玩具很有市场,不愁销路。

于是,李嘉诚顺水推舟,在外人看来明显吃亏的情况下实际上并非如此,因玩具顾客不愁,所以他的损失十分有限,与对方建立了互信的关系,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正好印证了李嘉诚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时透露的3条经商诀窍之一——要让合作伙伴拥有足够的回报空间。另外2条是: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如此,才有了永久的美国客户,才有了长江塑胶厂的生意兴隆,才有了长江实业集团的成功上市,才有了李嘉诚的今天!“世界对我们有新的要求,我们要有新的准备。知识已不再是一门技能或一纸文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家要有多层次、多维全方位的视野、慎思明辨、客观论证及逻辑思维,这是现实生活可仰赖的成功方程式。”李嘉诚如是说。

在李嘉诚的书房,有一本靛蓝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辞集,封面清晰地镌刻着六个银白色的烫金楷体字──“知识改变命运”。书中收纳了李嘉诚60多年来的重要演讲与文章,为他的人生写下了一笔很好的注脚。乍看淡然无味的六个字,却让他从当年逃难、失学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华商传奇。

永远与时代潮流接轨

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我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资料前景研究方面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机电话中显示出来。”我从不间断阅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李嘉诚

最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知已之行、知已之止”,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懂得去正确做出取舍的人。香港十大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充实自己的阅读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经营长实的投资决策中,李嘉诚都做到了“取舍有方,进退有道”。

取舍有方:阅读造就学识精英

直到今天,功成名就的李嘉诚仍然坚持每天晚上看书。当被人追问起都看什么书时,李嘉诚如实回答说,“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我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资料前景研究方面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机电话中显示出来。”

此外,李嘉诚还表示,他从不间断阅读历史、哲学类的书籍。他非常喜欢历史,小时候历史考试都拿高分的。李嘉诚还说:“就我的哲学来讲,我掺入了儒家,也掺入了释家,即佛教,同时还掺入了道家。你不开心的时候,拿这些书来看一看,你的心可以静一点儿。”

至于人物传记书,也是李嘉诚的最爱,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

但是好读书的李嘉诚表示,有些书对自己并不适用,所以用不着去读。除了《三国志》和《水浒传》,他从来不看小说,也不看娱乐消息,新闻也很少看。这是因为超人要从小争分夺秒地“抢”学问,根本没有时间看此类消遣读物。

曾经的李嘉诚秘书,现在的长实董事洪小莲,就曾满怀谢意地说:“如果当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我。”

原来洪小莲做秘书那会儿,没什么消遣,就用午休时间看报纸的娱乐版内容。正好被路过的顶头上司李嘉诚看到,说“看这些东西,没有益处,只会浪费时间。”当时,洪小莲还不服气,认为李嘉诚是多管闲事,“休息时间我爱干嘛干嘛,关你什么事。就算浪费时间也是浪费我自己的时间。”

可事后,洪小莲仔细想想,觉得老板的话也不无道理。于是开始工余进修,通过学习充实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一步步坐上了长江实业集团董事的位置。洪小莲一直被看作香港打工族的传奇典范。

“就学识来讲,有所取,有所舍。电视要看少一点,小说要少看一点。跟你的行业有关的你一定要看,保持充沛的精力,脑子要静下来,不要太烦。”这就是李嘉诚给予众多迷茫青年的中肯箴言。

进退有道:投资演绎财富神坛

资金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是企业的生命之泉。如何合理利用手中的资金,让它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是一个从商者能力的最好证明。“进退有道”便成了企业家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李嘉诚就恰如其分地掌握了进退的分寸,不但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寻觅商机,理智判断,果断投资进入取得巨大收益,重要的是还能在行业前景可能暗淡的情况下毫不迟疑,果断退出。

1966年中国内地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并开始波及到香港,香港出现了暴动。当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此谣言一出,弄得整个香港人心惶惶,不少富户都贱价抛出自己拥有的土地物业,纷纷移民国外。

但已经拥有了数个地盘和物业的李嘉诚没有跟着盲目起哄,他通过广播、报纸获悉,内地的批斗高潮从8月份开始渐渐得到控制,人们情绪有所缓和。因为香港的暴动是由内地批斗引起的,李嘉诚推断,随着内地动乱的平息,香港的暴动也不会持续太久。

李嘉诚认为此时是他拓展事业的最好时机。经过深思熟虑后,李嘉诚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同时,李嘉诚还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买下的地盘上大肆兴建物业。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李嘉诚已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价再度回升,房价上涨。地产业狂升使李嘉诚的进账以亿元计算。正是这次看似冒险的行动,使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

李嘉诚不但牢牢掌握了“进”的尺寸,还很好地把握了“退”的量度。

在塑胶业界经历了一番风雨的李嘉诚,终于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赚得盘满钵满。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的时候,李嘉诚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香港塑胶厂已是遍地开花,新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虽然长江公司拥有稳定的客户,不用愁市场问题。但如果整个塑胶行业呈下坡趋势的话,作为香港塑胶业龙头老大的长江塑胶厂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有限的。

正是在这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之上,处于全港塑胶业领先地位的李嘉诚未雨绸缪地采取了应变行动。不对塑胶业追加投资,强化竞争力,而是让其自兴自衰。慢慢地,李嘉诚将全部资金和精力撤离了给自己带来人生“第一桶金”的塑胶行业,而投注到了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高潮和低谷,作为生意人,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拨开现象表面的层层迷雾,以其独到的识别力和判断力做出正确的进退之策。

追求最新的信息

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李嘉诚

资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带来了革命性及戏剧性的彻底转变,全球迈向一体化、技术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暂的时代。无论你以前做过什么、学过什么,对于以后可能都并不是很有用。要想紧跟这个时代的步伐,你必须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企业要永葆基业常青,领头人和员工也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电力十足。

在李嘉诚看来,做任何一个决策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吸取经营行业最新、最准确的技术、知识和一切与行业有关的市场动态及讯息。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个计划进行深思熟虑的、全面的考量,才能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马上采取行动,让自己轻而易举地在竞争市场中处于有利位置。

在《商业周刊》杂志采访时,记者问取得成功有没有什么原则可以遵循呢?“追求最新的information信息”李嘉诚脱口而出,“如果一个机构没有掌握跟自己行业有关的最新信息,领导者就极容易判断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1977年,李嘉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长实上市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收购案——收购香港希尔顿酒店,成为了掌握最新消息做出迅速决定的经典案例。收购希尔顿酒店所属的永高公司的交易金额高达2.3亿港元,却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效率不可谓不高。

能在第一时间与希尔顿酒店的会计师行(卖方代表)取得联系,在最短的期限内完成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嘉诚的用心,李嘉诚的留心。

有一天,李嘉诚去参加一个酒会。在会场外面,他无意间听到两个外国人在谈论Texas(德州)有个酒店要出卖的事。听闻“德州”,李嘉诚立即便知道了他们所说的出卖的酒店是希尔顿酒店。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于1972年刚刚上市,由于底子不厚,加之土地资源及收租物业也不多,李嘉诚时刻在寻找着能获得稳定入息来源的项目。而据李嘉诚估计,全香港的酒店,在两三年内租金会直线上扬,而永高公司又是一家上市公司,除了在香港拥有希尔顿酒店之外,在峇里岛还有凯悦饭店。在此时出手,将永高公司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对长实的现在,还是对长实的未来,都是最好的选择。

机遇是不等人的,在得知希尔顿酒店将要出卖的消息之后,李嘉诚等不到酒会结束,就跑到了希尔顿酒店的会计师行那里,告诉对方的auditor(稽核),他要买下这个酒店。

对方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奇怪,李嘉诚的消息也太灵通了吧,下定决心出卖酒店也只是两个小时之前的事,他怎么就知道了呢?李嘉诚微微一笑,未做回答。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这是块大肥肉,难道这起交易就没有别的竞争者吗?

这就是李嘉诚的高明所在了。刚才卖方工作人员也说了,决定出卖酒店只是两个小时之前的事,这就意味着没有人知道,或者说知道的人很少,从而减少了竞争对手的数量。再有就是李嘉诚出手非常快,在酒会听到出卖消息之后就马上给他在稽核行业工作的董事打电话。真是天助李嘉诚,他的那位董事和卖家的稽核是好朋友,这也加大了他成功收购的筹码。

永高公司被成功收购过来之后,长实公司的资产一年增值一倍。1995年5月1日,希尔顿酒店正式结业。李嘉诚将酒店连同其西面的拱北行即政府新闻处旧址和停车场一并拆卸,重建成了今日的长江集团中心。

一个真正做大事、有远见的人,要时时关注行业最新信息,估计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在1950年开始创业,财政最困难的那段时期李嘉诚手里只有5万块港币,李嘉诚的拿手锏就是追求对行业的最新知识,肯创新、用功,所以他的事业能不断发展,并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Copyright © 2012 136小说网
第12章:善忍善听,广采博纳是最新章节,小说《如何让生意来找你》版权为原作者西武所有,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如何让生意来找你,支持正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