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小说网>>都市 >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全文阅读 > 第6章:做生意的三种方法

配色:

字号:

第6章:做生意的三种方法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做为企业的掌舵人,他有责任承担一切,企业之主好比船长,决策就是航道,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初创时的失误,以及对未知风险考虑的不周全,才酿成今日的后果。这次巨大的风波,无疑给意气风发的李嘉诚上了沉痛的一课。

痛定思痛的李嘉诚,突然间想起了母亲曾给他讲的一个故事:从前,一座古寺的老方丈为了选择继承人,把两个徒弟叫到身边,分别交给他们一袋稻谷,并嘱咐他俩秋收时再来见他。等到谷熟时,大徒弟挑着沉甸甸的一担稻谷来见师父,二徒弟却两手空空。师父问为什么,二徒弟惭愧地说,自己没管好稻田,种子没发芽。但出人意料的是师父竟然把住持之位传给了空手报道的二徒弟。原来,师父当初给他们的谷子都是煮过的。

从母亲的故事中李嘉诚悟出了当中的玄机——诚信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随后,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会上他发表了一番激情昂扬、发人肺腑的讲话。他承认由于自己的经营失误,不仅损害了公司形象,还连累了公司员工,并向那些被辞员工赔礼道歉,并承诺工厂一有转机,他们便可回来上班,如他们另有发展,也不勉强。从今往后,愿与全体员工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一席话,使一直处于低迷失落期的员工们的不满情绪稍有好转。

紧接着,李嘉诚把库房里半数尚未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变卖出去,带上钱分别拜访了银行、原料商和客户。李嘉诚首先诚恳地向他们道歉,请求原谅,然后付给他们少数欠款和损失费;其次承诺等工厂效益好了就如数赔偿他们的所有损失,并立下字据,向顾客许诺今后一定不再犯此类错误,坚守对顾客质量保证的承诺。最后,希望他们能帮助他拯救长江。

那些人被李嘉诚的诚意深深感动了,大多数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让步。其中有一个经理还承认自己先前不应该向他催款,称李嘉诚是最可信赖的朋友,并愿意为长江摆脱困境献计献策。经过李嘉诚及时的斡旋和亲友的资相助,长江重新获得了订单,购进了原料,更换了设备,转危为安。被裁员工又回来上班了,还补发了他们离厂时间的工资,大家无不欢欣鼓舞。这艘差点儿因“触礁”而沉没的长江号航船躲过了这场劫难。

有此经历的李嘉诚也成熟了许多,他给自己立下一条座右铭:“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经过这次濒临倒闭的危机后,长江塑胶厂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在重要的关头,是诚实和道德使李嘉诚战胜困难并取得了胜利。在回忆起这段时光时,李嘉诚说:“做生意要以诚待人,不能投机取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我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诚实守信,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做生意的三种方式

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

——李嘉诚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工业化形成热潮,港产工业品源源不断打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引起国际商界的重视。在港九市区边沿及新界,山寨式工厂如葡萄串布满新工业区。其中光塑胶加工及玩具厂就有三百多家,这时候的长江塑胶厂充其量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的塑料厂之一。在产品方面,长江出口的塑胶玩具,和同业相差无几,仅仅在款式上稍有所变化,很是缺乏特色,而且款式上的变化也只是按照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要求设计改型的。除了同业,谁又会关注一个长江塑胶厂呢?

事实也是如此,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主要是因为香港的产品价格低,而不是款式新,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难道港产货就不能以质优款新而称雄国际市场吗?

居安思危,得荣思辱。上一次茶楼中的危机正是在李嘉诚感觉春风得意时发生的。这时,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他思考着长江的现状及未来。李嘉诚本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渴望有一个新的突破,使长江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为了寻找突破的视野,李嘉诚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完毕还要自修功课。临睡之前,还会舒展一下疲惫的身体,斜靠在床头翻翻杂志。他购买和订阅的杂志都是经济类的,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一天深夜,李嘉诚在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时,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了。消息的大意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大批生产,并打算推向欧美市场。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一样,兴奋不已。

欧美的家庭,室内户外都要装饰花卉。这些植物花卉,经常要浇水、施肥、剪修、除草。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家庭主妇变成职业妇女,对这些家庭来说,不再有闲情逸致花费时间去侍弄花卉。并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塑胶花正好弥补这些缺陷。现代人以趋赶时髦为荣,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发塑胶市场的一次革命,前景极为乐观。

1957年春天,李嘉诚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登上飞往意大利的航班。下飞机后,李嘉诚没有被风光旖旎、古色古香、浪漫时尚的意大利所吸引,此时他的心里只有对新技术的渴求,只有争奇斗妍、美丽迷人的塑胶花。李嘉诚首先找了一家小旅社住下,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经过两天的奔波,他风尘仆仆地来到该公司门口,但结果却让他很失望。

因为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他只有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才可引入使用。然而,长江塑胶厂是小本经营,怎么付得起昂贵的专利费呢?再说,厂家也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的,只有它占足市场,赚满自己的口袋,才会考虑出手给别人。

现在如果不获取此项技术,长江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什么时候才能突围?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了。对急于打空档、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是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

李嘉诚犹豫好久后,最后决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的大门。他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入了产品陈列室,那里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大开眼界,他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向接待者仔细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满脑子都是问题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了一整天,最后才购买了几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打算先带回香港试销。但他想到,仅有样品的基本常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投入生产,必须得了解塑胶花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调色配方技术,对此,李嘉诚依然一无所知。

李嘉诚首先想到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而在图书馆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到过,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千里迢迢从香港赶来却不能如愿以偿,怎能就此甘心。难道就真的要拿着买回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回去做摆设吗?天无绝人之路。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地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报了名并被成功录取。上班第一天,李嘉诚就被派往车间做打杂工人。

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所以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李嘉诚哪里会计较什么工薪?幸亏这位老板贪心,李嘉诚才靠一张旅游签证打入了这家工厂做工。本来这家工厂是和总公司在一起的,后来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被总公司的人发现了。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奋,工头都很欣赏他,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赶回旅店,把整天观察到的一切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在工厂里,李嘉诚还运用自己的交际才能结交到了一些技术工人做朋友。每逢假日,他便遨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工厂应聘技术工人。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技术窍门。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当旅游签证到期后,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满载而归。

回到长江塑胶厂,李嘉诚专门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聚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都为这样色彩鲜艳的塑胶花赞不绝口。李嘉诚当即宣布,长江塑胶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更上一层楼。

产品的竞争,实则又是人才的竞争。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金聘请塑胶人才,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种植和喜爱的花卉也不尽相同。李嘉诚觉得自己带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所以他要求顺应本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且不必拘泥于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设计师做出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李嘉诚带着蜡花走访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确定一批蜡花作为开发产品。此时,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把配方调色研定到最佳水准。又经历过连续一个多月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制成第一批样品。

填补空白的产品理应卖高价,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李嘉诚不这样想,他认为若价格昂贵,必少有人问津,只有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适中水平,才会掀起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另外,李嘉诚经过成本预算发现,由于批量生产的缘故,第一批塑胶花的成本并不高。

决定李嘉诚实施中低档路线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意大利生产的塑胶花已进入香港市场,由老牌英资洋行连卡佛集团公司经销。他们走的是高档路线,卖的是名牌及奢侈品。意产塑胶花价格不菲,只有少数洋人和华人富有家庭才有购买能力,一般工薪阶层只能是饱饱眼福。

在目标消费群确定之后,李嘉诚亲自上马,开始了自己的塑胶花推销之路。

李嘉诚携带自产的塑胶花样品,一一走访经销商。他们都被这些小巧玲珑、唯妙唯肖的塑胶花,惊得瞠目结舌、眼花缭乱。其中有的经销商是老客户,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就凭长江破旧不堪的厂房和老掉牙的设备,竟能生产出这么美丽的塑胶花?他们甚至怀疑是从意大利带回来的,简直和意产的一模一样。但再仔细察看,发现李嘉诚带来的塑胶花与印象中的意产塑胶花的确有所不同。在众多的样品中,有数样中国人喜爱的特色品种。李嘉诚说:“欢迎各位去长江看看,长江虽然还是老厂房,可生产塑胶花的设备却是新的,研制塑胶花的都是新人,当然,现在的事业更是新的。”

李嘉诚的报价,又一次使他们目瞪口呆,物美价廉,没有理由不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了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还主动提出要预付50%的订金。每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皆不尽相同,李嘉诚尽可能避免重叠。

当时,二战已结束十多年,世界各国的经济有所复苏,香港的转口贸易步入一个黄金时代。李嘉诚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跟着改变,人们对室内装饰、美化的需求将日益增强。所以,塑胶花应该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后来的结果的确如李嘉诚所料,当塑胶花在各大商场刚一露面,就被顾客抢购一空,有人买花布置客厅,有人买花馈赠亲友,香港一时形成塑胶花热。

很快,长江塑胶花就风行了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一时间,大到繁华市区,小到街头巷尾,公司的写字楼、汽车驾驶室,全部是长江的塑胶花。

正是靠着这种市场对路的新产品,长江塑胶厂在渡过危机之后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从此,香港迎来了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李嘉诚为打造自己未来的商业王国攫取到了第一桶金。

对于做生意的方式,李嘉诚是这样看的:

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儿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若想从小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新,来一个“一招鲜,吃遍天”。

其实,不管是创新还是改进、跟风,都与知识是分不开的。李嘉诚能够成为世界华人商业领袖,绝不是偶然的。他的一生,是“学习改变命运”的最佳写照。在李嘉诚的一生中,无数次创造财富的机会都是他在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得到的,这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的必然结果。

突破发展瓶颈

为什么很多公司赚了钱以后,喜欢再投资扩厂,理由也是一样的,因为一个工厂需要耗用的水电燃料、蒸气等能源,和三个工厂相差不多,如果一套水电公用设备供应三家工厂,产品的单位成本就低,竞争力就高。

——李嘉诚

从小公司发展成大公司是要面对许多风雨的,发展中有机遇,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有风险与困难。以长江塑胶厂的实力而言,根本无法保证其在同业中的龙头地位。虽然当初李嘉诚的塑胶花从塑胶制品家族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但追风跟潮是香港产业界的看家本领。很快,香港就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正像人们不知李嘉诚如何获取塑胶花生产技术一样,李嘉诚也不清楚同业是如何掌握塑胶花“秘诀”的。所以,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只是先行一步而已,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

在技术上没有优势,李嘉诚接着考虑的就是要扩大长江塑胶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以单位成本低来占领市场。

商场人看重所谓的“经济规模”,开了模子印一本书和印一万本书,除了纸张的钱,其他的成本相差不多,所以出一版书非得印个五千本,否则不划算。为什么工厂开车要实施三班制,日夜开工,而不像一般白领阶级一样,朝九晚五,理由也在此。工厂开动,需要多少动力?停下来再开,就需要再耗费同样的动力,所以工厂最怕因为断料、停电、天灾地变造成停工损失。一家店开张,需要打广告引起消费者注意,十家店用一个广告,广告费只要摊提十分之一,而效果完全相同,何况,还有大量进货的优惠。

李嘉诚经常教育他的员工们说:“为什么很多公司赚了钱以后,喜欢再投资扩厂,理由也是一样的,因为一个工厂需要耗用的水电燃料、蒸气等能源,和三个工厂相差不多,如果一套水电公用设备供应三家工厂,产品的单位成本就低,竞争力就高。现在商场“连锁店”这么风行,也是这样的理由。”

天道酬勤,1955年,李嘉诚首次开始扩张业务,最先成立了一家中型工厂。在接了几个月的订单之后,李嘉诚买了新机器,又去租了一家处于倒闭边缘的厂房。原先倒闭厂的一名职工,看这个年轻人彬彬有礼,出于一番好心劝李嘉诚不要在这里生产,以前在这士美菲路开厂的所有老板各各胸有成竹,最后工厂还是纷纷倒闭了。还给他举了一些因失败而破产的例子,不如损失点订金趁早撤离。还说眼下隔壁的两家濒临破产的工厂就是最好的实例,李嘉诚感激之余,却说:“订单我已经接下了,机器也已经订好了,如果现在不安装设备生产,我将失信于人,我绝对不愿意这样做。”

李嘉诚搬进去后小心经营,也特别勤奋,结果生意很好,开工一个月就已赚到了全年的经营费用。不到一年,隔壁的两家工厂果然倒闭了,李嘉诚把这两家厂也都租了下来,直到在其他地方买了地皮盖了新房子才搬出去。李嘉诚说,等他搬离了士美菲路的时候,好多人都抢着要租那几间厂房。说来也是奇怪,其他人在那里就是做不好。

李嘉诚说:“风水这个东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最终还是事在人为,重要的是自我充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转变为可能,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

1957年,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

香港形成塑胶花热之后,李嘉诚又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塑胶花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可是,李嘉诚此时又遇到了创办塑胶厂时面临的同样的问题。要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扩大工厂规模,而有限的资金和不足的设备,又严重阻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担心陷入前几年的被动局面,不敢放手接订单。

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银行许可的贷款额只能应付流动资金。地产、航运、贸易、工业等好多行业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获得银行的支持,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就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想到了在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

但李嘉诚也深知,私家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而这一切都有待于自我财力的发展。

以诚感人,建立信任

你要别人信服,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

———李嘉诚

欧美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如果能够在欧美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进军欧美市场是每个企业家的愿望,李嘉诚也不例外,他无时不渴望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市场,但一直苦于没有渠道。

在当时,要想进入欧美市场,必须通过本港的洋行,因为他们在欧美设有分支机构,拥有稳固的客户。香港的塑胶花就是以这种方式进入欧美的。长江塑胶厂也接受过不少本地洋行的订单,但塑胶花的具体销售情况、代理商、零售价、销路、消费者反馈等问题都缺乏透明度,李嘉诚本人也并不满意这种交易方式。

正在李嘉诚为此伤透脑筋之时,一家洋行主动上门,提出要包销长江公司在欧美市场上的塑胶花。在别人看来这是一家公司的福音,因为产品可以从此不愁销路。但李嘉诚却不这么认为,他清楚地意识到,接受了对方的包销条件就等于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价格、产量,对方说了算,自己就失去了主动权,所以他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车到山前必有路,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李嘉诚面前。有一位欧洲的批发商想引进香港的塑胶花,特地亲自来港看样品,他对长江生产的塑胶花赞不绝口,给予很高评价,并且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

在参观完工厂之后,那位欧洲批发商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感到非常吃惊,当即决定要与李嘉诚合作。他说:“我们对香港的塑胶花非常看好,它品种其全、价格便宜,不及欧洲的一半。我们决定大量订购香港的塑胶花,你们生产的塑胶花更是美妙绝伦,但你们的生产规模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李先生,我知道你现在缺乏资金,我们可以先行做生意,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作担保。”

找谁担保呢?担保人不需要借钱给被担保人,但一切风险必须由他们承担。一旦被担保人无法按期履行合同,或者没有能力偿还债务,风险就落到了担保人头上。然而,李嘉诚竭尽全力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但他的内心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因为该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西欧、北欧,那可是欧洲最主要的消费市场。

李嘉诚未能找到担保人,还能说什么呢?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能力。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在一夜的时间里赶出了3组样品:一组花朵、一组水果和一组草木。每组3款,一共9款。他希望批发商能被这些样品所打动。如果他对这些样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再争取宽容,寻找变通。若不成,就送给他做留念,争取下一次合作。

第二天,李嘉诚一早就赶到批发商下榻的酒店,拿出昨晚赶制的9款样品,默默地放在批发商面前。李嘉诚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认真地观察批发商的表情。批发商被这些样品深深地震撼了,全神贯注地看着,足足有十多分钟之长。李嘉诚绷紧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

十多分钟之后,批发商才把目光转移到李嘉诚身上。他看到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除了对这些样品十分满意外,批发商更欣赏李嘉诚的办事作风和效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

李嘉诚看到批发商的目光未表示出吃惊和失望,于是用自信且执著的口气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在同行和关系企业中有着较好的信誉,我是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同仁朋友的帮助,才发展成今天这个规模。先生您已考察过我的公司和工厂,大概不会怀疑本公司的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因此,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合伙关系,并且是长期合作。尽管目前本公司的生产规模还满足不了您的要求,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至于价格,我保证会是香港最优惠的,我的原则是做长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

批发商彻底被李嘉诚的诚恳执著打动了,说:“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只要生意做成,我绝不会利己损人,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就这样他们之间的第一单购销合同在轻松的气氛中签订了。

由此可见,胜利往往产生在坚持下去的最后5分钟。如果李嘉诚因为没有按客户要求找到担保人而绝望放弃,不是锲而不舍,有一线希望就全力争取的话,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李嘉诚是一位“诚实而精明的商人”,在与这位欧洲商人的生意中,李嘉诚的诚实表现在他不隐瞒实情,以真诚感动对方;他的精明表现在他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正因为李嘉诚的诚实与精明,他才做成了这笔常人看来不可能达成的生意。而这笔长期性的生意,对长江塑胶厂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

冒险赢得机遇

在任何危急关头,商人都必须保持镇定的心态,一定要在最清醒的时刻做出重要决策,不可因急性病而痛失一切。

——李嘉诚

在成功开辟了欧洲市场后,李嘉诚在塑胶业已站稳了脚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他冷静自信,正在雄心勃勃地筹划着要打造更广的一片天地。长江塑胶厂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北美。

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尤其是美国,幅员辽阔,消费水平极高,占世界消费总额的1/4。在李嘉诚决定进军北美市场之前,长江塑胶厂也陆续承接过本港洋行销往北美的塑胶花订单,但这只是小打小闹,远不是他所期望的。

这次李嘉诚采用的是主动出击的方法,他认为守株待兔是纯粹的机会主义者,“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是陈旧过时的经营理念。李嘉诚设计并印制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又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将画册分寄出去,等待回音。

没过多久,果然有了回音。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在看了李嘉诚寄去的广告画册后,颇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进行实地考察。

这家S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覆盖整个美国和加拿大。对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李嘉诚收到来函后,立即与美方取得了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交谈中,对方还向李嘉诚询问了其他塑胶公司的情况,并提出如果有时间,希望李嘉诚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公司。对方的意思很明确,他们派人来港的目的就是要从香港众多塑胶花生产厂中选出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与几家公司合作,这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S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

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派人来港选择塑胶花供应商,对香港所有塑胶公司来说,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腾飞机会。这就注定了香港将要上演一场激烈的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的竞争大战。

长江公司的产品质量绝对是全港一流,这一点李嘉诚非常自信。但在资金、生产规模方面,李嘉诚却不敢在本港同业中称老大。在香港,大型塑胶公司大有所在,单看工厂的外貌,就令人肃然起敬。而那时的长江公司还是山寨式的窠臼,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不好的。所以在这次竞争中,李嘉诚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在生产规模上下工夫。

留给李嘉诚准备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周,为此,李嘉诚马上召开高层会议,宣布了一个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长江塑胶厂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首先,为了抢时间,李嘉诚租了一套占地约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应急。搬迁资金一部分来自自筹,大部分是银行贷款。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家当都压了上去。如果失败,李嘉诚将一无所有。无法想象,一周之内形成新规模的难度有多大,可用设备的搬迁、新设备的购置、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的安装调试、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完成这所有的一切只有一周时间,任何一道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7个昼夜,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包括睡眠。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哪一天哪些事情必须完成,等等,李嘉诚全部在日程安排表中清清楚楚地标了出来。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S公司购货部经理到达香港那天,长江新厂的设备刚好调试完毕。李嘉诚把全体员工安排上岗后,亲自驾车到启德机场接客。

在接到外商后,李嘉诚问外商:“是先休息,还是先去参观工厂?”

外商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先参观工厂。”

李嘉诚没有办法只好调转车头,朝长江公司开去。这时的李嘉诚心中也犯起了嘀咕,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加班加点,全员上岗生产,会不会出问题?在进入工厂后,李嘉诚听到熟悉的机器声响以及塑胶气味,心里才踏实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把整个工厂参观完后,由衷地称赞道:“李先生,你的工厂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这么井井有条。你的工厂与欧美的同类厂相比,真是不相上下!”

李嘉诚说道:“感谢你对本厂的赞誉。至于产品质量,交货期限,我可以向你保证。如果购货批量大,我们还可以降低价格。总之,信誉问题,请你们绝对放心。”

“好,你的话我相信,现在就可以签合同了。”

签完合同后,李嘉诚送外商去希尔顿饭店。临走时,李嘉诚说:“明天我来接你,去参观另外几家塑胶公司。”

外商答道:“参观完你的工厂后,我想就没有那个必要了,我倒想请你做我的向导,去参观中国寺庙。你内心的想法我也知道,其实你并不希望我参观其他厂,你好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听了这话,李嘉诚连忙解释道:“不,不,我有这个自信。”

结果当然如人所料,这家S公司成了长江公司的大客户,每年的订单以百万美元计。更加值得可喜的是,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关系,并取得了对方的信任,为以后李嘉诚在加拿大的发展架起一道桥梁。

镇定的心态能让烦躁不安的人冷静下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李嘉诚认为,在任何危急关头,商人都必须保持镇定的心态,在最清醒的时刻做出最重要的决策,不可因急性病而痛失一切。因此,李嘉诚严格恪守经商的“镇定剂”原则。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这句谚语用在商场上,可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从自身来说,是指经营不要打没有把握的仗;从另一方面来说,指凡事不能轻敌,须知“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要高估对手,好好准备一套攻击防御的战略,才不至于大意失荆州。

人缘是很微妙的东西

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李嘉诚

成功进驻北美市场后,长江塑胶厂在香港塑胶行业声誉日隆,实力日渐强盛,一举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塑胶公司。李嘉诚也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

李嘉诚一直认为,自己比较热衷并擅长于经商,对担任政府和社团公职不感兴趣。不过,在担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期间,他仍不虚此任,不负众望,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一时间呈现“洛阳纸贵”之势,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香港的塑胶业,更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因为香港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而原料的价格呈直线增长,由1973年年初的每磅6角5分涨到秋后的每磅4~5元。不少厂家因原料储备不足,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其实,由中东战争爆发引起石油危机,进而导致塑胶原料价格增长还不是香港塑胶行业低迷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港的入口商利用业界因石油危机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一致提价。再加上不少炒家的介入,原料价格一下子就被炒到了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在这场关系到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李嘉诚作为塑胶业的领头羊,挺身而出,挂帅救业。当时长江公司的原料储备很充足,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来说影响并不大。李嘉诚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公心和义务,以及获得更好的人缘关系。

首先,李嘉诚率领数百家塑胶厂,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当然也包括非潮籍塑胶商。由于联合塑胶原料公司购货量大,引起了国外一些厂家的注意,并与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很快达成交易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从国外进口塑胶原料,主要是由于数量小,没有被重视,这样塑胶原料就能直接由国外进口,不必从进口商手里获取,价格当然也就便宜了许多。然后,对所购进的原料再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打破垄断后,进口商就没有办法不降价。笼罩在全港塑胶业长达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也就自动消散了。

在这场同进口商的“战争”中,李嘉诚还做出一项惊人之举,他从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在这次危难中,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其中就包括他的恩公原来打工的塑胶公司。当然这样做就更加巩固了他今后的人缘关系。

“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其实这句话的反面应该说:“最注重人缘的人,才能成为一流人才。”确实,人缘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在世间的一举一动,所接触的任何一个大人物或小人物,都极有可能会变成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由密密麻麻地结着人缘的网联系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的网目之中,攀缘着网丝可以和许多人建立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在事业上帮助你的朋友,在生意上照顾你的顾客,相信你的生意一定非常成功。

所以说,你结的网丝越多、越坚固,就等于你拥有了一份无形的、巨大的财产。不用说,以此为资本,不管在买卖上还是在金融上,都将为你开拓一条康庄大道。因此,做生意一定要尽快建立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缘”,这种东西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太客气,太内向,将失去许多和人接触的机会。有了一点儿人缘后,仍要努力加以扩大、加以活用,使自己的生意大踏步向前发展。

地产商:吹响向“土地”赚钱的号角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升浪起点。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李嘉诚

如果你有崇高的抱负作为指引明灯,人生的目标便更加清晰明确。

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没有道理单单一个行业会永远兴下去,到某个时候市场自然会饱和。

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

当大街上遍地都是鲜血的时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资时机。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激流勇退,抽身转型

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的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李嘉诚

30岁的李嘉诚,在香港塑胶界已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被称为“塑胶花大王”的年轻人,现在已成了千万富翁。也许在外人看来,他应该在这个行业继续闯下去,将这个美称发扬光大,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但李嘉诚并不这么认为,他心中的天地,岂是小小的塑胶花可以包容的?李嘉诚是一个对现实很不满足的人,生产塑胶花,只是他为自己以后开创新事业积累资本的手段。他的人生目标,是要把人生的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看自己的能量到底能够爆发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少可以挖掘。

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的时候,李嘉诚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这个行业,新型工厂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这种“好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如果再不及时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简单的“损银赔金”了,而是关系到整个长江的生死存亡。有人说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谨慎和有预见性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为此,李嘉诚在苦苦思索着新的创业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一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正如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一样,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时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五湖四海的有钱人士都蜂涌而至,使得香港的每寸土地都价值连城,房地产业商机无限。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50年代初末,香港的人口从200多万一下子增加到接近300万。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住宅需求量猛增。因本埠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主也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和工业厂房。

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使得身为一业之主的李嘉诚也多次为选择厂房而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成了李嘉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江塑胶厂数次扩大生产规模,大部分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致使车间的设备、人员、制品等,总是显得拥挤不堪。李嘉诚曾多次设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整天受物业商的摆布了。经过长时间酝酿,他的构想进一步明朗化: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地产商?

李嘉诚以其独到的慧眼,从香港的特殊环境和社会发展大势中,洞察出了地产业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当时,除了港九市区不断有住宅及商厦兴建之外,政府也致力于发展新界多个地区,建筑工作有增无减,形成房地产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于是,他做出了向土地“赚钱”的决策。

1958年,李嘉诚利用自己在塑胶业赚取的第一桶金在香港北角购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正式揭开了他由塑胶业涉足地产界的序幕。两年之后,李嘉诚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了另一座工业大厦。从此,李嘉诚便在地产界一发不可收拾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任何行业都有其兴盛期和衰败期,当我们发现自己正从事的行业前景不妙时,应在看到衰败迹象的第一时间及时抽身;与此相应的,当我们看好某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时,也要果断地进入,如此才可领先别人一步,抢占市场先机。

向左走,向右走

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

——李嘉诚

不管是香港的地产界还是大陆的地产界,“卖楼花”的方法已成为了地产商融资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但如果细问这种做法的由来,恐怕没几个人能回答得出来。

“卖楼花”这种销售方式,最早由霍英东于1954年在香港创立。当时,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大楼还没有建起来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预售。得到预付款后,即可动工兴建。卖楼花可以让地产商一箭双雕:第一,用买家的钱建楼;第二,可以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到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后来,许多地产商纷纷效仿霍英东,大售楼花。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完善。用户只要把买房的首付付了一般为楼价的10%或20%,就可凭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抵押贷款。银行按照一定的程序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的剩余款分期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者的分期还贷的本息。

这种加速资金流动的杠杆方式,对地产商非常有利,却让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李嘉诚不太欣赏这种做法,他认为如果采用这种做法,地产商和银行的利益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过多的依赖银行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他喜欢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他认为只要拥有物业,就拥有了永久受益的聚宝盆。当时地产界的许多人士都认为李嘉诚的作风过于保守。

依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自己初入地产的进攻战略:谨慎入市、稳健发展。不管资金多么紧张,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采用卖楼花的方法加速建房进度,尽量做到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抵押贷款,物业只租不售。

兴建收租物业,虽然资金回笼比较缓慢,不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但李嘉诚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兴建收租物业可以为自己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

结果证明,李嘉诚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59年到1980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由104.85港元/平方米上升到了29549.03港元/平方米;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由1668.44港元/平方米升到了124379.06港元/平方米;住宅用地由164.75港元/平方米升到了13728.30港元/平方米。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和82.2倍。






Copyright © 2012 136小说网
第6章:做生意的三种方法是最新章节,小说《如何让生意来找你》版权为原作者西武所有,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如何让生意来找你,支持正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