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小说网>>都市 >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全文阅读 > 第5章:知无涯,学无境

配色:

字号:

第5章:知无涯,学无境

打工的日子: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李嘉诚接受香港电台访问,1998

如果你的一生以思驭动,一定可以从容不迫和充满活力地生活。

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最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世界上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但是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钱才能解决。

将来的世界,如果没有知识,你有再多的金钱,你要发展事业仍是发展不好的。

做事情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知无涯,学无境。永远不要停止你学习的脚步,让学习成就你的事业,也成就你的人生。

——李嘉诚

在今天广东省潮州市的面线巷,座落着一处很寻常的古式宅第,它既没有雕龙附凤的轩榭窗几,也没有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倒是给人一种古色古香,清静自然的感觉。这座普通而具有南方特色的古式民居,便是李家数代的栖息之地。

民国16年7月29日1928年7月29日,随着一声声啼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李云经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儿子——李嘉诚。李嘉诚的到来为这个书香世家增添了新的血液。

据李氏族谱记录,明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一世祖李明山携全家老小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海阳。如再往前追溯的话,李氏先祖最早在中原一带,传到李嘉诚这一代,历经10世。

李氏家族思想开明,历来重视教育,每代都不乏学识渊博之人。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家在当地名望很深,门前碑台上的贡旗迎风飘扬,方圆数里之外的人们都崇拜至极。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没有做过官,长时间闲居村野。

20世纪初,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饱受内忧外患,各种新时潮涌入中国,具有先见之明的李晓帆,决定把两个儿子李云经、李云梯送往扶桑留学,分别让他们学习商学和师范,目的是回国后让他们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李云经从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当品学兼优的李云经毕业时,因家里无法供他完成大学学业,无奈之下,到懋德学校当了一名教书匠。

几年之后,李云经弃教从商,远渡重洋。他来到爪哇国,在一家潮商开的公司做了一名跑腿的伙计。但好景不长,由于时局动荡,他不得不打道回府。随后,李云经又在恒安银庄任出纳,不久银庄也倒闭了。

于是,李云经重新回到学校做教师。由于他教学有方,成绩斐然。1935年,李云经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他之所以绕了一圈后又重回原点,就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为强国强民打好基础。

李云经从商海到学校,感悟颇深,所以他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将来报效国家。

李嘉诚没有让父亲失望,聪颖好学的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5岁那年,李嘉诚到潮北门观海寺小学读书。同时,父亲带他祭拜了孔子。

此时,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也过去多年,工业革命的火种正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传播,但学堂里还能传出“之乎者也”的读书声。

课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李嘉诚对先生教授的知识熟记于心,特别是他喜欢的古诗文,常常能倒背如流,还不时带回家讲给父亲听。父亲也趁此机会,向他讲述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亲忧郁的神色,深深铭刻在李嘉诚幼小的心灵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李家古宅里有一个藏书阁,上面陈放着各类古今经典名著。每天放学,李嘉诚总要来到这里,如饥似渴地翻阅着这些书籍。因此,兄弟们都称他为“书虫”。他阅读范围很广,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年少的李嘉诚读起书来非常刻苦自觉,还经常点灯夜读。

后来,李嘉诚的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父亲对李嘉诚的聪明和勤奋感到非常高兴,后来,李嘉诚转入宏安小学就读,这样他和父亲的距离就更近了,父子俩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共同学习和生活。

李嘉诚和父亲相聚的话题,多是围绕书籍并结合时局展开的。在父亲的熏陶下,李嘉诚仿佛成熟了许多,他似乎听到了屈原抱石投江的呐喊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似乎听到了杜甫穷困潦倒的吟唱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年幼的李嘉诚对这些人、事、物似懂非懂,但他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就是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出生在书香世家,再加上自己过人的天赋,无疑对少年李嘉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他后来在事业中表现出来的许多优秀品德,都归根于他深厚的家学熏陶和培养。

14岁少年的艰辛——找一份工作真是太难了!

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李嘉诚

1940年初,日军大举扫荡中国,为了逃避战祸,李嘉诚随家人辗转香港。但是,没过一年,香港也被日军占领。从此,香港经济一落千丈,大小商铺一片死寂。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1岁。这时,父亲李云经收入微薄,为了养活全家,他不停地工作,拼命地赚钱,终因劳累过度而患染了肺病,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了。

少年的李嘉诚,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心如刀绞,身为长子的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要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看着年幼的李嘉诚就已经这么懂事,心里宽慰了许多,觉得即使现在离开人世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他也期待着儿子以后能学有所成、出人头地。李嘉诚也暗自发愤,长大以后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双手,报答父亲的期望。李云经为给儿子省下学费,硬是拖着不住医院,也不让家人给他买药。最后,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强行”让李云经住进了医院。

在父亲病重期间,李嘉诚全家生活很艰难,一天最好的美餐便是母亲从集贸市场捡来的菜叶。每天放学回家,李嘉诚总是先到医院看望父亲,陪他聊天,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并鼓励父亲说一定会好起来的。看着懂事的儿子,李云经流下了高兴的眼泪。

1943年冬,身患肺病的李云经走完了他贫困、忧愤、劳累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临终前,他没有为儿子留下半个铜板,只留下几句激奋人心的话:“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这也是父亲对李嘉诚的最后一次忠告。对于父亲的熏陶和遗训,他时刻铭记于心。

父亲的突然去世,使14岁的李嘉诚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也给这个本来就拮据的家庭当头一棒。母亲靠卖塑料花暂时维持生活,但微薄的收入根本就不能养活一家五口。看着年幼的弟妹,看着母亲辛苦的背景,看着这个动乱的年代。刚上完初中二年级的李嘉诚,思考着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认为应该放弃学业,和母亲一起承担生活的重负。尽管舅父曾表示要资助他完成学业,但他仍希望遵循父亲的遗愿,自己出去闯荡江湖、谋生赚钱。对此,舅父没有太多异议,他认为少年时代出去磨练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再说当下这个时代读书也未必有好的出路,他当年就是只身一人远离父母,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

舅父庄静庵之前在香港开了一家钟表公司,按理说李嘉诚可以先去那里上班。但舅父始终没开口,聪明的李嘉诚早就知道了舅父的意思。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表面看来,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了,但他知道:世间的人情冷暧,对一个少年来说,既是一种灾难,也是一种激励。商业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但人始终是理智的,少年老成的李嘉诚似乎也早已知道了这一切。因此,他坚定信念,踏上了自己的谋生之路。

在日本统治下的香港,天气显得更加寒冷,街上行人稀少,市场一片萧瑟。这时,母亲正带着李嘉诚沿街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他们已出来整整一天了,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丧的表情。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年代,要想找到一份工作简直是太难了。

从对面酒楼中飘出的阵阵香味,让饥饿难耐的母子俩肚里顿时一阵痉挛。为了给儿子一些安慰,母亲说一会儿要给他买糯米鸡吃。其实,她身上只有仅存的几角零钱了。李嘉诚明白,这是母亲在安慰自己。

晚上,母子俩回到家,由于一整天没吃饭了,他们已是精疲力竭。正当母亲拿着捡来的菜叶准备生火时,舅父来了,并给他们带来一小袋米,舅父早己看出李嘉诚母子俩的疲惫和沮丧。他问了一下他们母子这些天找工作的情况,没说什么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嘉诚就对母亲说:“我一个人出去找工作,您留在家里照顾弟妹吧。”其实他是不忍心让可怜的母亲再陪自己忍受奔波之苦。母亲也只好依了他。

临出门前,母亲突然想起几个潮州的亲戚和同乡,因为他们曾与李云经交往颇深。母亲让儿子去找他们,也许会有一些希望。李嘉诚本不想去求别人的,但他之前长时间的找工作经历,不是吃闭门羹,就是遭白眼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拿着母亲给他的地址,决定去找一个同乡帮忙。但让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同乡们开的店都早已倒闭。在日军统治下,香港市景肃条,生意人倒闭的多于开张的。

后来,李嘉诚想到了去银行找工作,因为那里始终会有钱的,一定不会倒闭。不管做什么都可以,扫地、抹灰、煲茶、跑腿,干什么都行,可是等待他的却是老板无情的驱逐。

面对一次次的失败,遭受一次次的打击。但李嘉诚始终很坚强,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

有一天,舅父庄静庵来到他家,让李嘉诚到他的钟表厂工作。母亲激动的热泪盈眶,儿子总算可以有份事做了。李嘉诚回想起先前找工作的艰辛困苦,眼泪也不由得落了下来。

其实,庄静庵并不想让自己的外甥小小年纪就在外闯荡谋生,他是担心李嘉诚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成长,反而会丧失斗志,将来怎么来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所以,他有意先让李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苦头,这样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但倔犟的李嘉诚毅然谢绝了舅父的好意,他决定自己继续找工作。他不想在别人的光环下生活,受别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特别是亲戚,这和他父亲李云经的性格极其相似。

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强,这些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并没有把他击垮,反而使他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

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让母亲大感意外。但她知道儿子的性格,决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她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如果还是没有找到,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

李嘉诚不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他所经历的忧患与磨难,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如果说上帝不公,再没有谁受到的不公比李嘉诚更严重了。李嘉诚唯一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能够在苦难中乐观向上,顽强拼搏。这也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一份工作——跑堂的小伙计

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

——李嘉诚

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李嘉诚终于在一家名叫“春茗”的茶楼里找到了一份跟堂的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拼搏的人生。在每一个成功者的经历中,逆境和失败是必不可缺少的两门必修课。而对于李嘉诚来说,它们的降临则意味着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历经磨难的李嘉诚终于在这家茶楼开始了第一份工作。虽然仅是个跑堂的小伙计,但他感觉很满意,毕竟这是自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还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所以他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每天,天还没亮,李嘉诚便起床了,先扫地,再擦桌,然后帮客人倒茶,一整天拎着大茶壶,10多个小时来回跑,累得他腰酸背疼,但他对此毫无怨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李嘉诚来到茶楼已一年有余。他诚恳敬业、做事麻利的作风赢得了老板的赏识,老板不仅给他加了工钱,还让他享受像大伙计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的待遇。薪水的不断上涨,工作负担的逐渐减轻,这使得他工作更加卖力了。无论是顾客,还是其他堂倌,都对李嘉诚的为人处事赞不绝口。

尽管李嘉诚很忙,但是每天工作之余,他都会细心观察、学习别人如何谈生意,如何接待主顾,如何成交货物。

由于童年的李嘉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对诚信和道德有着深刻的认识。茶楼里的顾客,多是闲着没事,来这里谈古论今的,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常琐事。李嘉诚从他们的话语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有些事情甚至是他闻所未闻的,他觉得茶楼里听到的这些事与父亲教他的大相径庭。李嘉诚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

有一次,李嘉诚正听一位茶客谈天,茶客妙语连珠的讲述让李嘉诚听得如痴如醉。由于过于入神,他竟忘记了侍候客人。当大伙计叫唤他时,慌张中的李嘉诚一不小心将茶洒在了茶客身上。此时,他呆若木鸡,脸都白了,不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顾客就是上帝,稍有差错,都会影响到茶楼的生意,在那个年代,要是碰上一个稍微挑剔点儿的茶客,甚至会当场打堂倌一个耳光。

做错事的李嘉诚默默地等着茶客的怒骂,老板的开除。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位被李嘉诚洒了一身茶水的茶客笑着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老板不时地给茶客道歉。

李嘉诚为刚才发生的事而深深自责,后悔不已。老板过来安慰他说:“没关系了,我知道是你不小心才洒到人家身上的,以后做事一定不能走神,做错了事要主动向顾客道歉,你今天幸好遇到一位好心主顾,不然就有好戏看了。开茶楼,老板和伙计都很难做的。”

李嘉诚对老板的通情达理感激不敬,他代表母亲、弟妹向老板表示感谢。这次不经意的失误,也差点丢了这个救命的“饭碗”。

回到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为他的粗心捏了一把汗,她还告诫儿子以后要多行善事,必然会有善报的。从那以后,李嘉诚记住了母亲的教诲,并决定将茶客的举动做为自己今后学习的榜样,如果有朝一日还能见到这位茶客,一定对他千恩万谢,甚至为他养老送终。

在茶楼里做跑堂虽然很累,但是他养成了观察世事的方法,具备了待人接物的高超本领,这也为他日后做推销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生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磨难与历练,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学习。如果你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过强的心理素质,那么你就能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成熟直到成功。

钟表公司的学徒——人往高处走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

——李嘉诚

经过在茶楼一年多时间的磨练和成长,李嘉诚观察事物的心智和眼光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完成了一个从普通跑堂到优秀店员的转变。就在这个时候,舅父建议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来上班。此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生意正隆,事业蒸蒸日上,在香港业界已占有半壁江山。

对于舅父的邀请,李嘉诚考虑了好长时间。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莽撞的少年了,他认为,自己应该尝试从事新的职业,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钟表毕竟是一门构造复杂的技术,学会后肯定有前途。再说,在茶楼做事没什么发展,整天干一些粗活笨活,而且自己对这一行业已相当熟悉,没必要再做下去了。这次舅父又是主动让他去,当然不能辜负他的一番好意了。因此,他决定接受舅父的建议。但李嘉诚认为这是为舅父做事,不是接受恩惠。

1945年,16岁的李嘉诚辞去了茶楼跑堂的工作,来到舅父的钟表厂。舅父做事历来一视同仁,并没因李嘉诚是自己的外甥而让他受到特别关照。李嘉诚依然要从最底层的小学徒做起,每天干一些扫地、倒垃圾、提水、跑腿的杂事。对此,他并没有埋怨舅父。他认为自己初来乍到,对钟表厂的情况一无所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日后才能担当重任。

李嘉诚深知,舅父从小辍学就当了学徒,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奋斗才成就了现在这份家业。他把舅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时刻鞭策着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像舅父一样的大事业。所以,他任劳任怨地干着自己的杂役工作。由于在茶楼里的锻炼,他做的每件事都有条有理,又快又好。

勤快好学的李嘉诚,在中南钟表公司很快就受到大家的好评,有的员工夸他说:“李嘉诚只要一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听到员工们对他的赞扬,舅父为有这样出色的外甥而倍感骄傲。庄静庵回忆起少年时的李嘉诚,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都像大人。”这是舅父对他的充分肯定。

钟表公司打杂不像茶楼那么来回跑动,每当干完自己的工作后,李嘉诚总是静静地站在师傅旁边,一边学习、一边模仿。由于他超强的记忆力和深刻的悟性,没过多久,李嘉诚就不仅学会了钟表的构造和原理,而且还能做简单的修理。

没经舅父的督促,李嘉诚便在空余时间主动学习修表技术,这让庄静庵大为震惊,他相信这个外甥绝非池中之物,将来必定能超越自己。庄静庵还不时地向姐姐庄碧琴夸奖李嘉诚。听到儿子表现这么优秀,做母亲的心里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政府开始接管香港,大批在逃海外的难民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重返家园,给本来就物资贫乏的香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食品供应不足,燃料短缺,住房紧张。一时,复兴香港经济成了港英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

庄静庵敏锐地意识到,香港的经济即将迎来新的一页,于是他加大投资力度,扩充公司规模,并进行了人事调整。这时,李嘉诚被舅父安排到高升街钟表店当了店员。

刚到高升店时,李嘉诚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店员,其他人都没把他当回事。由于此前在茶楼积累的丰富阅历,再加上对钟表工艺的了解,这个当学徒还不到两个月的小伙子,很快便适应了新环境,竟然像一个做了多年的老手一样。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对每款表的产地、样式、功能等,他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个透彻,令每位顾客都连连点头。凭借他的出色表现,高升店的销售额也比以前增长了不少。

庄静庵对李嘉诚的出色表现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真是打心眼里为自己能有这样出色的外甥而啧啧称赞。

由于在中南钟表公司的突出表现,李嘉诚的收入也提高了很多,除了家里的日常消费外,他尽量把节省下来的钱偿还爸爸治病时的债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那些曾经在危难关头给予他们全家帮助的人,李嘉诚更是铭记于心、千恩万谢,时常找时间去拜访他们。工作闲暇之余,他还不忘帮弟弟妹妹辅导功课。晚上,李嘉诚还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知识。同时,他还买了一些经商类的书籍,一有空便自学。

由此可知,胸怀壮志的李嘉诚,绝不想甘为人下,满足于现状。他正努力为未来的创业做最充足的准备。

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什么条件,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专心致志,勤奋刻苦,好学多问,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做下去,自然会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所以说,勤奋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做生意更是如此,只要你肯下苦功做别人不肯做、不愿做的事。

远见卓识的推销员

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的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用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李嘉诚

1946年,为了寻求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年仅17岁的李嘉诚毅然离开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来到一家名不见经传、没有任何名气的五金厂做了一名普通的推销员。香港人把这一行业俗称为“行街仔”。由此可见,这份工作被大多数香港人看不起,属于低级工作。但对于当过茶楼跑堂和钟表学徒的李嘉诚来说,从事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太正常了,他自己认为这份工作非常好,不仅可以锻炼人,而且还可以学到一些新知识。

李嘉诚在五金厂的主要任务是上门推销铁桶。刚到五金厂时,他仍然是全厂最年轻的一个工人,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年轻就阅历浅。心高气傲的李嘉诚暗自发力,在短时间内,一定要做得和其他老推销员一样优秀,甚至超出他们。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刚开始那一段时间,他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屡屡遭到顾客的拒绝,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铁桶一个也没有卖出去。

对此,李嘉诚作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在行销前自己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在行销过程中也要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比如,调查客户需求情况,把握客户寻求心理,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建立并巩固与客户的关系。真正的推销艺术,书本里没有讲到,即使讲到也未必人人都能学会,从事推销工作,完全是靠在实践中摸索、领悟。但有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让客户信任你,然后才会信任你推销的产品。

李嘉诚觉得自己经验不足,还得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教训中循序渐近。因为做推销和跑茶楼、当店员有所不同。同时他还觉得,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你必须讲真话、讲实话;其次,你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其中包括你的衣着和姿势。形象好的人往往能给他人和蔼可亲的感觉,这是赢得他人信任的重要条件。

虽然生活很朴素,但李嘉诚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特意买了一些衣服,虽不是什么名牌,但却相当整洁。除了在形象上修饰自己之外,李嘉诚还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交流技巧。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待人热情、谦和,说话温文有礼,客户对他的印象也逐渐加深。

此外,聪明的李嘉诚还总爱思考问题,琢磨一些非常规的推销办法。

当时,一些酒楼、旅店、店铺对五金厂生产的镀锌铁桶很是青睐。所以,推销员们一拥而上,竞争相当激烈。李嘉诚却逆道而行,把目光投向了居民区。因为之前他经过调查发现,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的是铝桶而不是白铁桶。假如平均一户家庭需要两只铁桶的话,居民区的铁桶市场就非常的庞大。事情果然如他所料,铁桶在这里很受大家欢迎。

还有一次,李嘉诚去一家新开业的旅馆推销铁桶,但不巧的是,这家旅馆的老板与另一家五金厂刚刚达成铁桶购买协议。然而,李嘉诚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这个老板聊起了家常。从他口中得知,他儿子整天缠着他去看赛马,但旅馆开业在即,老板抽不出时间陪儿子。李嘉诚灵机一动,在小职员的安排下,自己掏钱带那位老板的儿子去看了赛马。

事后,那位老板对李嘉诚的这一举动非常感动,毫不犹豫地从李嘉诚手中买下380只铁桶。这不仅是李嘉诚做推销员以来做成的最大一笔生意,也是五金厂众多推销员中的最大一次。

在五金厂推销铁桶远远要比茶楼和钟表厂累,李嘉诚每天都要带着一些样品走街串巷,车上车下,从早到晚,马不停蹄,走上百里路。由于他在茶楼积累下捶摸顾客心思的经验,一接触客户,李嘉诚便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往往成功率很高,他的业绩也与日剧增。

李嘉诚推销商品之所以能超越其他推销员,就是因为他付出了高于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

经过学习和实践,李嘉诚已对推销工作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摸清市场动向,建立销售渠道,广交朋友,才能做好生意。他对香港各大区域、街道市区客户的需求与消费情况都了如指掌。根据不同产品的性能、款式,他马上就知道这批货往哪送,那批贷又往哪送。由于他勤于动脑,乐于行动,很快成为五金厂业绩最出色的推销员。老板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公司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老板常在其他职员面前激动地说:“李嘉诚是咱们五金厂里的第一功臣。”

为了褒奖和鼓励李嘉诚,老板亲自提出要给李嘉诚加薪,并提升他的职位。不料,被李嘉诚婉言谢绝了。更没有让老板想到的是,李嘉诚向他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因为在推销铁桶的过程中,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李嘉诚逐渐认识到塑胶产品不久将取代铁桶。因为塑胶产品有易于加工、使用方便、色彩丰富、美观适用等特点。所以,他决定再次跳槽到一家塑胶裤带公司。

为了感谢五金厂的老板,临别时,李嘉诚提醒老板要尽快调整产业,转行做其他事,但要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这家五金厂审时度势,积极转投生产系列锁,才避免了被塑胶制品冲垮的厄运。李嘉诚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勤奋。没有经过勤奋肯定不会取得成功。而你勤奋了,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一般来说,勤奋和成功是成正比的。然而,世上勤奋者大有人在,成功者却屈指可数。为什么呢?

李嘉诚给出了我们答案:“具有判断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做出适当的判断。”离开五金厂是李嘉诚生平第三次跳槽。那么,等待他的是阳关大道呢,还是独木小桥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19岁的总经理

眼光要放远,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自我充实,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也可以变为可能。

———李嘉诚

从五金厂辞职后,李嘉诚很快便进入了一家塑胶裤带公司。

这家公司的老板比较开明,他拥有超强的现代管理意识和经营理念。他以塑胶裤带起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便开发出十多个产品。此时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市场竟争也愈来愈烈。为了把握主动,老板到处招聘推销人才,前来应聘者络绎不绝,但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雇员却少之又少。

这时,性格稳重、诚实腼腆的李嘉诚被老板一眼看中。老板从李嘉诚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这个小伙子气宇非凡,当即决定把他做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塑胶裤带公司一共有7名推销员,李嘉诚依然是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其余几个都是公司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经验十分丰富,而且已经拥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这无疑给李嘉诚增添了不小的压力。

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而有了动力才会更加奋发的搏命。为了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李嘉诚为自己制定了奋斗的目标。首先利用3个月的时间,争取与其他推销员平分秋色;再利用6个月的时间,尽可能超越他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早出晚归,每天走访客户并把详细资料都记在笔记本上。回到家后,再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研究。别人一天干8个小时,他就干16个小时。在了解本地塑胶产品的消费情况之余,李嘉诚还不间断地关注整个塑胶产品的市场动向。为了拓展市场,把更多的产品推销出去,他还积极地从报纸或是杂志上搜集各种市场信息资料,仔细地写下来,然后向老板提出建议:哪些产品需求量大,哪些产品应该改进。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加盟塑胶公司后不到一年,李嘉诚便超越了其他6个推销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在老板拿出财务统计结果时,他的销售额居然是第二名的7倍!这份数据,令那些有着多年推销经验的老手都俯手称臣,人人莫不谈论推销奇才李嘉诚,对李嘉诚刮目相看,感叹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嘉诚在塑胶公司主要负责推销新型洒水器的工作。有一次,李嘉诚一大早就来到一家公司,原本等部门负责人来了共同洽谈业务。这时,正好有一位公司的服务员在打扫卫生,他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推销洒水器呢?于是,他拿出洒水器帮服务员洒水。李嘉诚心想,现在要是能让职员们看到自己的洒水器那该有多好啊!肯定能为一会儿谈判的顺利进行开个好头。说来也巧,果然有员工提前来了,而且还是负责日用品器具的部门经理。结果,李嘉诚很顺利地就达到了此行的目的,经理很愿意定购这种塑胶洒水器。

由于在塑胶公司出色的销售业绩,1948年,刚满19岁的李嘉诚就被提拔为公司的业务经理。不久,又荣升总经理,公司一切日常事务都由他全权负责,老板对他更是信任有加。李嘉诚逐渐成为了塑胶公司的顶梁柱。

从一个还没有初中文凭的打工仔,努力一两年便升上行政要位,李嘉诚就是靠着这种不折不扣的拼搏精神,一步步地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此时,位高权重的李嘉诚开始意识到,虽然自己对推销相当熟练,但是做管理、当领导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他并没有像某些人一样升迁后就忘了本,把以前的优良作风统统丢掉。身为总经理的他,仍一如断往地衣着朴素、待人热情,经常与工人们一起现场指挥、调度。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历亲为,很少见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李嘉诚凭借自身的勤奋和聪颖,很快便掌握了塑胶厂的大小生产环节和管理体制,并带领塑胶厂全休员工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公司的声誉与日剧增,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正当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又做出一个让常人匪夷所思的决定——离开塑胶裤带厂。

老板也许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所以没有强留。更没有埋怨李嘉诚“不念旧恩,弃他而去”之类的话。而是请李嘉诚到酒楼,为他设宴饯行。对此,李嘉诚感激涕零,对老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之所以要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开办一家塑胶厂。开厂难免会使用在你这里学到的技术,也会开发一些同样的新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即使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的。不过我承诺绝不会带走你的客户,用你已建成的销售网来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怀着愧疚之情的李嘉诚和老板合影留念后,就离开了塑胶裤带公司。他这次离开,不是跳槽,而是要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人生中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满足,有的人在取得小小的成功之后便志满得意,不思进取,有的人却永不满足,时刻激励自己,锐意图新。只有后者才会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很显然,李嘉诚就属于后者。

转折点: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地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李嘉诚

年轻人只要向正确方向走,总有一条成功的配方。

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如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到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地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下来,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贯彻到底。

深信事在人为,人生之路在于不断探索,而不是乞灵于迷信。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基础下力求进展,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作好准备。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 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最有意义的跨越——从打工到创业

当我作为一个打工仔,在开展业务受到局限时,我就想到要自己拥有一家工厂。几年来,我一直有一个理想,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我可以不接受任何人的束缚。一切生意、一切经营方针和经营理念都由我自己来指导和决策。我要真真正正实现自我,发挥我的能力,我要为实现我的理想和愿望重新奋斗。

———李嘉诚

人生最难的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因为不知向何处去,又不知怎样行动。这就是“零起点”的痛苦。但反过来讲,“零起点”又是最具人生意义的,它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成功人士往往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能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从而跃上机遇的快车,成就人生的转折,走向辉煌。

解放战争后期,大批内地难民从陆路、水路纷纷涌入香港,使香港人口陡然剧增,到1951年已突破200万。这无疑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容量。另外,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备受打击,一些设在内地沿海城市的洋行也陆陆续续撤回香港。一时香港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港口。此外港府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也使香港逐渐转变成一个以塑胶、金融、地产、航运、仓储为主的加工贸易型港口。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香港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尽管此时“共产党要收复香港”的流言漫天飞舞,但李嘉诚对香港的前途仍充满信心,他相信香港的发展前景一片美好。创立自己的事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李嘉诚从塑胶裤带公司辞职,选择了塑胶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世上360行,李嘉诚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塑胶业呢?

李嘉诚是基于三点考虑的:第一、他在先前的塑胶厂积累了丰富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他创业的本钱;第二,塑胶产品属新型产业,全部原料是进口,既可本地销售,也可海外出口,发展潜力巨大;第三,塑胶制品易加工、投资少、见效快,正适合他这样的小业主经营。

不管是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前景有个清醒的认识,分析各种客观因素。一般情况下,当一个行业刚兴起的时候,往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意味着要有一个艰辛的经营过程。李嘉诚明察秋毫,看到了这一点,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经验,其次要有充足的资金。经验李嘉诚已经具备了,他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从塑胶厂推销员一直到业务经理,李嘉诚每赚一笔钱除了还债,还要维持全家人生活,尽管他省吃俭用,但还是没攒下多少钱。

由于李嘉诚平日和人相处时,总是诚实可信,又讲义气,所以很多亲朋好友在他需要钱的时候都愿意解囊相助,再加上母亲替他积蓄的一点钱,凑足5万港元的创业资金也不是一件难事。李嘉诚在回忆自己创业时总是说:“我之所以能创业,是因为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也许正是由于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他才不断鞭策自己干出更大的成就,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李嘉诚既然下定决心做,就一定要做好,所以,他特别希望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为此他绞尽脑汁,思考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他想到了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长江,并最终确定了下来。在解释他为什么取名长江时,李嘉诚说:“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为中国人引以自豪。”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1950年夏天,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成立。厂房是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勉强租借到的一处廉价房。当中原因自不必说,一是由于大陆难民的涌入,香港房价一路飚升,工业用户就更不用说了;二是因为李嘉诚的现有资金有限,所以他只能租价格便宜的厂房。筲箕湾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然不是办工厂的好地方,但李嘉诚深知目前的艰难处境,暂时只能先租这房了,等以后羽翼丰满再迁到市区吧!

破旧的窗户,残缺的玻璃,漏洞的房顶,李嘉诚不得不拿出一笔钱来重新修缮。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效率低下,毛病百出,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唯一给厂里增添亮点的,就是门口那块崭新的长江塑胶厂的厂牌。

李嘉诚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靠着勤能补拙的“行街仔”的老作风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默默努力着。塑胶厂招聘的第一批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厂里唯一的过胶师傅就是李嘉诚。他身先士卒带领工人从机器安装、维修到出产品,长期奋斗在生产第一线,起早贪黑,不分昼夜,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除了这些,李嘉诚还要记帐、推销、规划市场、设计模型,业余还要自修。后来他干脆在工厂附近租了一间旧阁楼,这里既可办公,又可做仓库。那时的李嘉诚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

每逢星期天上午,李嘉诚都会回家看望母亲和弟妹,中午又急如星火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条件艰苦没有餐厅,大家只好随便找个角落,蹲在地上吃。当然,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工厂的效益稍有盈利,李嘉诚就抽钱出来,不但为工人们增添了餐桌,还改善了伙食质量,以此来稳定员工队伍。

就是在如此残缺陈旧的厂房里,李嘉诚和他的工人们一道开始了艰辛的经营历程。身为长江的当家人,李嘉诚并没有对这一残破的摊子丧失信心,反而踌躇满志、乐观阔达。有谁会想到,若干年后,这个曾经蹲着吃饭的穷困不堪的小小山寨厂的厂主,竟成为了香港塑胶界的领军人物。

空前的危机

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

——李嘉诚

经过创业前期的苦心经营,长江塑胶厂逐渐步入佳境。随着一批批产品的顺利投放市场,订单像纸片一样纷纷落在了李嘉诚的手里。为了扩大规模,李嘉诚开始大量招聘工人、会计、推销员。工人稍加培训即可上岗,然后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地进行生产,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然而,正当李嘉诚春风得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工厂的塑胶产品质量差,一家客户要求退货。这时,李嘉诚手中仍有一把订单,客户还急着催货,这让他骑虎难下,如果延期交货,还要罚款。

工厂使用的本来就是一些濒临淘汰的旧机器,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操作工人,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谈何容易!能做到现在这地步,就算不错了。

从推销员反馈回来的消息称,客户拒收产品,要求赔偿损失。这让李嘉诚如坐针毡。客户是中间商,产品经他们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海外,现在塑胶厂家不断增多,竟争日趋激烈,粗劣产品自然在市场中无法立足。

仓库里积压着大量因质量不合格和退回的玩具成品,有些客户直接上门要求索赔,原料商也按契约催交原料货款,如若不然,他们将停止供应原料,甚至还要公开张扬李嘉诚“赖账的丑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银行在得知长江的境遇后,也派人来催货款,弄得李嘉诚如热锅上的蚂蚁,痛苦不堪。他们每一个人对李嘉诚来说都是上帝,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掌握着长江的生死存亡。

由于开工不足,李嘉诚决定裁减员工来缓减危机,但被裁员工家属又不依不饶,天天上门哭闹,甚至有的赖着不走。留下的员工也是忧心忡忡,人人自危。此时,李嘉诚温和的脾气也难免有些暴躁,时常训斥员工,整个长江塑胶厂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Copyright © 2012 136小说网
第5章:知无涯,学无境是最新章节,小说《如何让生意来找你》版权为原作者西武所有,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如何让生意来找你,支持正版小说。